冬季如何预防心梗?
2023-11-15 08:36:51
每年11月20日是“心梗救治日”。心肌梗死又称心梗,其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是中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全国每年有近100万例心梗发生。冬季是心梗的高发季节,人体在寒冷的刺激中,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并使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纤溶活性下降,血液处于高凝低溶状态,同时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也会相应变慢,出现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和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血管的几率会大大增加。冬季远离心梗,关键在于预防。
识别预兆 准确判断
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发动机”,需要充足的能量和营养供应,因此,为心脏供血的血管网是保证心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为心脏供血的血管中血小板聚集,被血栓或破裂的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板块堵塞,就会形成心梗。心梗发作时,心脏供血被中断,如果不能及时恢复供血,轻则带来心脏功能损伤风险,重则引发心脏的电生理紊乱,引发室颤,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为胸痛伴大汗,但在心梗发作前的数小时甚至数天前,还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典型的先兆症状。一是颈部、喉部、左肩部难受。心梗发作数天前有可能出现,颈、喉或左肩部不适、堵塞感,也常伴有大汗症状。由于心脏的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在颈部和胸部的交感神经节上,因此心绞痛常放射到颈、胸交感神经所支配的颈背部,也可能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小指及无名指。二是牙痛。症状为牙痛剧烈,但无明显牙病,有时牙痛部位不确切,往往数个牙齿都感到疼痛,虽经牙科处理及服用止痛药,但都不能解除牙痛。三是上腹痛。有时由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心排血量降低导致胃肠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心梗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有些心梗患者会把胸痛当成“胃痛”“上腹痛”。心梗患者出现胸痛症状或相关预兆后要尽快就医,要绝对保持卧床休息,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外界各种刺激,保持相对安静环境。
控制饮食 精准预防
随着北方多地气温骤降,中老年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又将面临危险时刻,寒冷是诱发心梗的致命因素。
冬季心梗有6个高发时段。一是排便。便秘会导致排便困难,使人在上厕所时不知不觉地用力,导致腹部压力升高,使血压在短时间内急速升高,加快心率,容易诱发心梗。
二是娱乐。无论是打麻将还是下棋,都需要长时间地保持坐姿,极易出现血压突然升高、心跳突然加速的情况,导致心肌缺血的情况发生。
三是洗澡。洗澡的时候很容易因为温度的升高而导致全身血管扩张,再加上长时间待在密闭的环境当中,大脑和心脏很容易出现缺血和缺氧的情况。
四是运动。突然做剧烈的运动会导致血压升高,严重的时候会使全身的血管处于扩张的状态,使得心脏缺乏动力,最终诱发心源性猝死。
五是聚餐。聚餐时经常要喝酒,酒精进入体内会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可能会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聚餐时一定要控制饮酒量。
六是起床。由于生物钟效应,随着太阳升起,大脑思维开始活跃,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血中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及皮质激素浓度升高,体内生理代谢增强,综合一系列变化,使心脑局部血管狭窄及缺血加重,并促使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或破裂,造成动脉血栓形成,使血管堵塞。
各种原因阻塞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坏死的疾病,栓子阻塞、管腔缩窄、血管弹性丧失、物理因素压迫等都可能造成心梗。换句话说,心梗是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紧张心理和酗酒等高危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极治疗是预防心梗的重要手段。
注重预防,定期体检 30岁以上建议每3—5年体检一次,50岁以上建议每1—2年体检一次。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定期体检,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戒烟、控制体重以及保持心情舒畅。
劳逸结合,起居有常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的加班、熬夜。
营养搭配,合理膳食 多食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和坚果,少吃动物脂肪,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尽量不吃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控制胆固醇的摄入。
适当运动,健康体魄 每周至少进行3—5次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每次至少30—45分钟。
戒烟限酒 严格戒烟,饮酒越少越好,尽量做到“滴酒不沾”。
(本文作者系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心内科主治医师 杨菲菲)
《》(2023年11月15日06版)
(责编:朱美乔)
(来源:中国食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