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预防肥胖
2024-01-24 10:29:42 网肥胖症是一种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关联的慢性疾病,异常或过多的脂肪会损害健康,增加长期并发症的风险,并缩短寿命。
肥胖在中国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超重与肥胖的发病率和增长速度均居世界首位,现已成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最新的全国统计数据显示(2015至2019年),根据中国标准,6岁以下儿童的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6—17岁的儿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成人(≥18岁)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首次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预计到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及肥胖患病率将达到61%。
肥胖症的致病原因大概分为6类,一是生理原因,一般认为是大脑控制饮食行为和食欲导致;二是遗传原因,一般认为体重约有40%—70%取决于基因;三是心理原因,一般认为压力和心理困扰影响食欲;四是社会原因,一般认为是健康、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导致;五是药物原因,一般认为是一些药物会导致体重长期增加;六是环境原因,一般认为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和久坐的生活方式导致。
传统医学对肥胖的认识和治疗历史悠久,《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肥胖症的病因病机及症状,并将其分为“脂人、肥人、膏人、肉人”等类型。揭示肥胖发生主要病因为过食肥甘、缺乏运动、情志所伤、先天禀赋、年老体弱等导致的湿浊痰瘀内聚;主要病位在脾,与肾关系密切;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标实多为痰湿膏脂血瘀内停,形成“肥人多痰”“肥人多湿”“肥人多气虚”等观点。病程中可出现虚实之间的转化、病理产物之间的转化、变生他病等三种转归趋势。
肥胖症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治疗,科学设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现阶段大多国内外指南/共识建议将3—6个月减重5%—15%作为首要治疗目标,以改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多种合并症的风险;且在一定范围内减重越多,获益越大;并在短期减重目标实现后再制定更为长期的减重计划,主要以体重的长期维持及代谢正常作为远期目标。
减重需要肥胖症患者维持体重的长期管理,科学、合理地进行减重,避免陷入痛苦和周而复始“减重-反弹”恶性循环的泥潭。
能量摄入大于消耗是肥胖的根本成因,因此对于肥胖的营养防控首先是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保证机体蛋白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需要,维持机体摄入与消耗之间的负平衡状态,并持续一定时间,使体重逐渐下降,接近标准体重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控制饮食和体力活动的联合治疗是取得疗效和巩固疗效的保证。
营养干预是最基本的减重手段,但由于地域、种族及生活习惯等差异,很难统一。2021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提出的健康膳食的原则是营养均衡、长期获益、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肥胖患者也应遵循上述原则。调查显示,中国目前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增加的主要营养危害在于饮食不均衡,主要危险因素有高盐;水果类摄入不足;纤维素摄入少;水产或海产类食品摄入少;饮酒;高脂或油炸;外卖和加工类食品摄入过多。
健康膳食的原则是多食全谷物、蔬菜、水果、大豆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鱼肉、坚果、饮水(饮茶、咖啡)。少食咸、腌、烟熏食品;高盐;高糖及加糖食品;高脂及油炸食品;畜肉;饮酒、含糖饮料;减少在外就餐及外卖点餐。
美国最新发布的《2020—2025年最新膳食指南》提出了膳食模式(指一个人长期以来构成完整饮食摄入量的食物和饮料的组合结构)和膳食营养密度的概念(食品中以单位热量为基础所含重要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也是均衡饮食的概念。常见高营养密度食物有蔬菜、水果、全谷物、海产品、鸡蛋、豆类、坚果、无脂和低脂乳制品、瘦肉。应避免过度加工并添加糖、饱和脂肪酸和盐。
特殊膳食模式是为了满足特殊人群或特殊时期的生理需求和治疗与营养相关的病理改变而在一定时期或短期内采取的膳食方式,肥胖膳食与常规膳食不同的是三大营养素的比例做了不同的调整,主要包括低能量饮食,低碳饮食,生酮饮食等,饮食方式和时间的调整包括辟谷、轻断食、间歇性禁食等手段。
特殊膳食不适合于所有人,需根据代谢状态和身体状况在医生指导和临床监测下进行;青少年、老人、孕妇及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及无自我控制能力人群不建议食用。
所有饮食营养方式均具有减重作用,但对于不同的肥胖患者有不同的临床效果,同时也需要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适应证人群,避免引起减重期出现的不良反应,减重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肥胖症患者科学减肥,最好到医院营养门诊就诊咨询后再实施,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刘玲英 赵双林)
初审:李松 责任编辑:张嘉真 审核:彭宗璐
(来源:中国食品报)